高职高考语文【文学常识与文学鉴赏】单选题练习(含答案)(40-46)
高职高考语文/文学常识与文学鉴赏/单选题练习
40、读下面的诗,完成下面两题。
红梅 (苏轼)
怕愁贪睡独开迟,自恐冰容不入时。
故作小红桃杏色,尚余孤瘦雪霜姿。
寒心未肯随春态,酒晕无端上玉肌。
诗老不知梅格在,更看绿叶与青枝。
【注】 诗老:指苏拭的前辈诗人石曼卿。
1 、对这首诗的理解,不恰当的一项是 ( )
A.“独开迟”既点出了红梅晚开,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。
B.“自恐”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,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。
C.“尚余”句在写红梅“雪霜姿”的同时,也透露出一丝无奈。
D.“酒晕”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。
正确答案:C
所在章: 第二部分 文学常识与文学鉴赏
知识点: 第二章 文学鉴赏
答案解析:“雪霜姿”才是“梅格”所在,没有“无奈”之意。“尚余”是不故意显露,也无法掩盖之意。
2 、对这首诗的赏析,不恰当的一项是 ( )
A.诗人使用拟人手法,以红梅自况,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。
B.心境幽寒的红梅“怕愁贪睡”,不肯随“春”,故而未能及早开放。
C.红梅生机难抑,烂漫开放,冰容雪姿,孤瘦高洁,自成一片春光。
D.面对百花盛开的“春态”,红梅仍深自怵惕,保持自己的节操。
正确答案:A
所在章: 第二部分 文学常识与文学鉴赏
知识点: 第二章 文学鉴赏
答案解析:“未肯随春态”,表明不愿“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”。
41、阅读下面两首诗,回答下列问题。
题乌江亭 (杜牧)
胜败兵家事不期,包羞忍耻是男儿。
江东子弟多才俊,卷土重来未可知。
叠题乌江亭 (王安石)
百战疲劳壮士哀,中原一败势难回。
江东子弟今虽在,肯为君王卷土来?
【注】 乌江亭在安徽和县东北乌江浦。项羽垓下战败,逃至此地,乌江亭长驾船请他渡过江东,项羽说:“我当年与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而西,今无一人还。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,我何面目见之?”即自刎。
1 、关于这两首诗字句的解说,不恰当的一项是 ( )
A.杜诗第一句中“事不期”的意思是胜败乃兵家常事,不能预料。
B.杜诗第二句强调只有“包羞忍耻”才能算做“真男儿”,实际是批评项羽不应该灰心丧气,含羞自刎。
C.王诗第一句中的“壮士”和第四句的“君王”都是指乌江自刎的项羽。
D.王诗第二句中“势难回”指的是项羽垓下失败之后,根据当时形势,再也难以回到江东了。
正确答案:D
所在章: 第二部分 文学常识与文学鉴赏
知识点: 第二章 文学鉴赏
答案解析:“势难回”是指难以挽回战局,不是指“难以回到江东”。
2 、对这两首诗的分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 ( )
A.杜诗一开始提出自己的观点,再用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设想为前面提供证据,宣扬了百折不挠的精神,颇有积极意义。
B.王诗先分析项羽面临的形势,再针对杜诗的说法,说明项羽人心丧尽,不可能卷土重来。
C.这两首诗都是咏史诗,都采用议论的方法对项羽乌江自刎一事发表看法,两人观点针锋相对,但都能言之成理。
D.杜诗高屋建瓴,一气呵成,颇有气势;王诗论据坚实,击中要害,末句以设问出之,含蓄而有力。从艺术性来说王诗胜过杜诗。
正确答案:D
所在章: 第二部分 文学常识与文学鉴赏
知识点: 第二章 文学鉴赏
答案解析:“艺术性”上两者难言高低。
42、阅读下面一首宋诗,回答下列问题。
回家 (欧阳修)
绿桑高下映平川,赛摆田神笑语喧。
林外鸣鸠春雨歇,屋头初日杏花繁。
【注】 赛,旧时祭祀酬报神恩。
1 、对这首诗的解说,不恰当的一项是 ( )
A.首句写葱翠碧绿的山川平野景色。
B.第二句描写祈祷后载歌载舞,笑语喧天的欢乐场面。
C.第三句勾画了江南农村孟春季节特有的自然景色。
D.末句写太阳当空,经春雨滋润的杏花,在阳光照耀下格外娇艳。
正确答案:D
所在章: 第二部分 文学常识与文学鉴赏
知识点: 第二章 文学鉴赏
答案解析:“初日”不是“当空”。
2 、对这首诗的赏析,不恰当的一项是 ( )
A.诗人以“绿”字开篇,突出了浓浓的春意,勃勃的生机。
B.第一句、第二句在势态上动静相应,在色调上浓淡相宜,搭配得非常协调。
C.第三句“歇”字巧用拟人手法,与李清照“应是绿肥红瘦”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D.全诗以独特的笔触,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乡春景图,情景交融。
正确答案:C
所在章: 第二部分 文学常识与文学鉴赏
知识点: 第二章 文学鉴赏
答案解析:和李清照词句没有相似性。
43、阅读下面一首唐诗,回答下列问题。
登柳州城楼寄漳、汀、封、连四州刺史 (柳宗元)
城上高楼接大荒,海天愁思正茫茫。
惊风乱飐芙蓉水,密雨斜侵薜荔墙。
岭树重遮千里目,江流曲似九回肠。
共来百越文身地,犹自音书滞一乡。
【注】 漳、汀、封、连四州刺史:指漳州刺史韩泰、汀州刺史韩烨、封州刺史陈谏和连州刺史刘禹锡,他们和柳宗元一样都是被贬谪的官员。
1 、对这首诗中词句的理解,不恰当的一项是 ( )
A.“大荒”,指登楼所见的景象,荒僻的郊野辽远无边。
B.“飐”,风吹使颤动;“芙蓉水”,水中的芙蓉(荷花)。
C.“薜荔墙”,用薜荔的枝蔓作为院墙,言居地之荒芜。
D.“文身”,在身上刺花纹,古代南方少数民族习俗。
正确答案:C
所在章: 第二部分 文学常识与文学鉴赏
知识点: 第二章 文学鉴赏
答案解析:登的既是“城楼”,“薜荔墙”就是城墙,不是“院墙”。
2 、对这首诗的赏析,不恰当的一项是 ( )
A.第二联写登楼远望所引发的幻觉,暗喻仕途多坎坷,但诗人如风雨中的芙蓉和薜荔一样临变不惊。
B.第三联状写实景,岭上树荫蔽目,城下江流曲回,诗人借景抒发谪居荒蛮之地倍感压抑的情怀。
C.诗的最后,诗人联想到几位好友的艰难处境,他们都遭贬谪,各滞一方,难通音讯,诗人只得遥寄思念。
D.全诗以写登楼所见的景象为主体,但寓情于景,对友人的惦念,对现实的不满和批评,皆在景语之中。
正确答案:A
所在章: 第二部分 文学常识与文学鉴赏
知识点: 第二章 文学鉴赏
答案解析:此处不是“幻觉”,景物也没有“临变不惊”之意。
44、阅读下面一首唐诗,回答后面的问题。
寄李儋元锡 (韦应物)
去年花里逢君别,今日花开已一年。
世事茫茫难自料,春愁黯黯独成眠。
身多疾病思田里,邑有流亡愧俸钱。
闻道欲来相问讯,西楼望月几回圆。
1 、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,不恰当的一项是 ( )
A.首联一个“已”字,显示时光流逝迅速。
B.颔联中“世事茫茫”既指国家的前途,也指个人的前途。
C.颈联“愧俸钱”是指为自己俸禄微薄无法接济贫困的乡民而感到惭愧。
D.尾联中“西楼望月”不是单纯的望月,而是表达了诗人盼望与朋友相聚的心情。
正确答案:C
所在章: 第二部分 文学常识与文学鉴赏
知识点: 第二章 文学鉴赏
答案解析:不是“无法接济”,是做官不能使民众安居乐业,于是“愧(对)俸钱”。
2 、对这首诗的赏析,不恰当的一项是 ( )
A.首联即景生情,以开花作衬,景美情欢。
B.颔联以情叹景,表达自己的烦恼苦闷。
C.颈联具体写自己的思想矛盾。
D.尾联写期盼好友的来访。
正确答案:A
所在章: 第二部分 文学常识与文学鉴赏
知识点: 第二章 文学鉴赏
答案解析:颔联有“春愁黯黯”,当然不会是“景美情欢”。
45、阅读下面一首唐诗,完成下面两题。
和述古拒霜花 (苏轼)
千林扫作一番黄,只有芙蓉独自芳。
唤作拒霜知未称,细思却是最宜霜。
1 、对这首诗语句的理解,不恰当的一项是 ( )
A.首句写树林禁不住晚秋霜寒的袭击,绿叶很快就变成黄色。“扫作”,很快变作;“千林”,言林木之多。
B.次句是说,在肃杀的晚秋时节,草木凋谢摇落,只有木芙蓉花独自昂然开放,吐着芬芳。
C.第三句意思是说,抗拒寒霜而盛开的花卉绝非芙蓉一种,所以把它叫作“拒霜”未必适合。
D.末句是说,仔细思量,木芙蓉花不惧怕霜冻的威力,开得十分艳丽,所以也最适宜叫作“拒霜”。
正确答案:D
所在章: 第二部分 文学常识与文学鉴赏
知识点: 第二章 文学鉴赏
答案解析:诗句明确说明,叫“拒霜”,“未称”,是“最宜霜”。
2 、对这首诗的赏析,不恰当的一项是 ( )
A.这首诗中的木芙蓉花,是诗人的自我写照,表现了诗人“最宜霜”的坚强品质和旷达胸怀。
B.“只有芙蓉独自芳”句,表现了诗人虽屡遭挫折却意志弥坚的自豪感,而“唤作拒霜知未称”句,却又表现了诗人的一点自卑感。
C.这首诗蕴含着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领悟,情志邈远,富有哲理,能给人启示和力量。
D.这首诗的起、承、转、合很得法:起句反衬承句,转句宕开一笔,合句画龙点睛,道出木芙蓉花的特点。
正确答案:B
所在章: 第二部分 文学常识与文学鉴赏
知识点: 第二章 文学鉴赏
答案解析:“唤作”句该和后一句连起来理解,作者并无“自卑感”。
46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,完成下面两题。
梅花 (陆游)
闻道梅花坼晓风,雪堆遍满四山中。
何方可化身千亿?一树梅前一放翁。
1 、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,不恰当的一项是 ( )
A.首句写听说梅花被早上的风吹开。坼,chè,裂开。
B.次句写观赏已开的梅花。
C.第三句的“何方”,是“什么地方”之意。
D.末句希望每株梅树都有个放翁,以便尽情欣赏梅花之美。
正确答案:C
所在章: 第二部分 文学常识与文学鉴赏
知识点: 第二章 文学鉴赏
答案解析:“何方”指“(有)何方法”。
2、对这首诗的赏析,不恰当的一项是 ( )
A.首句点出“梅花”,有点题之妙。
B.次句写出红梅盛开,画面广阔。
C.第三句提出问题,表达愿望。
D.第三、四句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作者对梅花的喜爱。
正确答案:B
所在章: 第二部分 文学常识与文学鉴赏
知识点: 第二章 文学鉴赏
答案解析:诗句中有“雪堆”,当然不是“红”梅。
让每位中专生都能考上大学;考更高的分,选更好的学校!
本站高职高考网,转载请注明出处来自https://www.3agaozhi.com/zdfx/14767.html
暂无评论